华夏幸福智库论坛 | 聚焦多维实践,共话“城市再生”

发布时间:2019-03-01


近日,以“城市再生——技术·艺术 + 产业·资本”为主题,由华夏幸福城市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主办,华夏幸福大学协办的华夏幸福智库论坛如期举办。会上,来自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华晟资本首席投资官陈良秋、北京燕京里长租公寓创始人侯正华以及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城市研究院院长张播等在内的多位重量级嘉宾,从理论框架、空间实践、产业谋划及资本运营等方面,共话“城市再生”。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快速地进入到存量时代,城市再生对于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重塑空间形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张播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土地和家园有着深厚感情,从最近大热的电影《流浪地球》也可以看出,中西方语境中“城市再生”的成因、机理、现实和目标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城市再生”本质上是空间生产方式的变化,需要从空间治理、产业更替、要素流动、运营管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的谋划,因此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主题之间的合作和对话尤其重要。

 


现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力量为推动城市发展进入更跨界、更生动、更富创意的新时代,分别就“城市再生”的定义、方法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洞见——


01

《城市再生:国际理论框架与中国当下范式》


徐磊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目前全球进入“高感性“时代,生活方式终将成为产业和城市的和核心竞争力。上一轮空间逻辑是资本的生产、对资本的无限竞争,是通过大型的密集型资本投入获得超额回报。城市再生要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通过空间资源的重新配置,提高空间品质,营造特殊的场景,营造人性化有温度的城市,最终提升资本的增值与城市的竞争力。未来空间生产具有以下特征:渐进型、小规模、低成本、精准化、定制型;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竞争。


02

《空间再生实验:燕京里长租公寓从设计到运营》


侯正华

北京燕京里长租公寓 创始人


城市再生成功的关键,在于营造人性化、高品质的空间价值提升。伴随人群生命周期特点与时间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变化,人群对于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使用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城市空间的错位造成价值的流失,必然会面临空间价值布局的优化。燕京里作为城市再生的一个典型性项目,以“老友记”为场景标杆,基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打造超大共享空间,通过原有厂房的地板、旧家具等细节保留老的生活痕迹,基于使用习惯错峰摆放使用高频及低频物品,以“共享”为文化设立“24小时无人超市”等匠心设计,实现了旧厂房到新型办公+长租空间的转型。


03

《新旧动能转换:都市圈产业更新与空间联动》



樊  威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博士

 

产业社区是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创新型核心载体,需要更有弹性的产业组织和灵活的空间载体、更多元业态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以及创新要素集聚、人际交流便捷的发展环境。按照“都市圈”理论,在远郊、近郊识别产业社区,围绕要素资源明确产业主题、配置要素“菜单”并形成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确保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力长期有效。


04

《城市运营:投融资视角的城市再生》


陈良秋

华晟基金 首席投资官

 

城市再生不仅是公共管理,还是投资行为。城市再生项目要考虑至少三方面:一是运营主体。不同运营主体行为差异大。比如,政府行为没有边界,企业行为有边界;政府资源无限,企业资源有限;政府任期有限,企业经营时长不固定;二是资本平衡。比如现金流和收益的平衡、项目和整体的平衡、年度和区间的平衡、财务报表和资本市场的平衡等。三是利益划分机制。城市再生的根本性目标是城市价值的提升,涉及到的参与者比较多,要提前考虑改造后各方利益如何分配。最后,城市再生要坚持产业、空间、资本运营三个基本要素的组合才能够成功。


嘉宾讨论环节精彩观点集锦


主旨发言后,顾强、张播、徐磊青、侯正华、陈良秋等一同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现场金句连连——


城市再生背后需要既要拼人、拼资本,也要拼文化、拼制度。人很重要,有人就有钱,人多了资本就来了,强资本,就有产业,城市就发展。”


“产业更新与空间重构相结合,打造创新型产业社区,是城市再生实践的重要命题。”


城市再生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体现,但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机制,本质上需要政策创新,应以城市再生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的转型。”


城市的特质不同,城市更新角度也不同。北京是政府思维,上海是工业思维,杭州是商业思维,深圳是经营思维,天津是舒适思维、要文化重构才有发展。”